@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2024年高考地理选择题评说(三)

你的位置:贵州游打折时间 > 新闻动态 >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2024年高考地理选择题评说(三)

728地理工作室   张学海  王建民

01

苏州工业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土家村落

图片

地理学是研究所观察到的空间格局是如何随着时间而逐渐形成的学科(摘自《地理学与生活》一书)。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既有古代先民们在生活、生产活动中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也有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创新与应用。多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始终坚守着“展现时代新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思政教育与地理教学相融合,用地理的视角去感受中国人对美好生活不断的追求。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1-3题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土家第一村”的村落景观、全国甲卷1-3题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功能区布局规划,两组案例的研究分别代表了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聚落景观,其试题在考查目标设置与情境问题的设计方面有相同也有差异。

【第一题组】

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 1 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 2 显示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 1~3 题。

图片

图1                                  图2

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

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

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

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

3.摆手堂(含土王祠)、 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① 均衡性       ② 经济性

③ 公益性       ④ 文化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试题简析】

本题组以山区典型的土家族村寨中“民居傍小溪、建房带特色、村民有交流”三种所见为情境,考查了必修二“2.2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2.3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两条地理课标,一是体现了当前高考一直提倡的高考内容回归课标、回归课堂,考查考生在真实的案例面前能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特征考成因,回归了地理学的本质。

第1小题,从图1中获取到传统民居的分布是沿溪流,从文字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该题合理的选项是B。传统民居傍小溪分布一是与当地地形有关,从等高线分布及小溪位置可以推测村落区域空间狭小(实际参见下图);二是小溪为居民生活提供用水。

图片

双凤村俯视

第2小题,从材料中获取转角吊脚楼依山而建、村落区域地域狭小、在建楼周围已有多处民居等多个信息,分析吊脚楼采用立柱结构可使房屋距地面较高,应是为了适应当地潮湿环境;使用木质材料应是就地取材,与转角结构无直接关系;乡村聚落传统民居更注重居住的实用性,在当地可供建房的空间较小的情况下,利用转角结构主要可增加内部居住空间。该题合理选项是C。

第3小题,乡村主要用地类型是农用地,其次是住宅用地和公用服务用地,结合图示信息和(土家族)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分析,该村落公共空间占地少,集中分布在公路与溪流交汇附近,其功能一是过河(公益性),二是祭祀(文化性)。设问中明确指出两处建筑(摆手堂和风雨桥)为村民提供的是公共活动和交流,而不是经济活动。所以该题合理的选项是D。

【第二题组】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图1示意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 1994−2000年实施的功能区布局规划。规划思路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开发工业用地;当人口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加大开发居住用地;当人口进一步集聚后,再重点开发商业用地。据此完成1~3题。

图片

图1

1.中新合作区的工业区对商业区形成强力支撑的原因是工业区带动了

① 人口集聚       ② 服务业集聚

③ 人才集聚       ④ 技术集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将中新合作区的住宅区规划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主要有利于

A.节约土地资源         B.增加绿地面积

C.组织内外交通         D.完善市政设施

3.从苏州老城主干道向东延伸串联中新合作区各功能区,体现的布局思路是

① 轴向发展       ② 职住平衡

③ 均衡发展       ④ 地租递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试题简析】

必修二课标“2.2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于城镇空间结构常常以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要研究对象,惯性于商业区在区域中心,周围是住宅区,外围是工业区这样的思维。本题组以苏州工业园区的空间结构规划为案例,构建了老城与新城(工业园区)、新城内以距老城距离依次布局商业区、住宅区到工业区的情境。考查考生对城镇空间结构中各功能区分布主导因素的学习,以及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影响。

图片

苏州工业园中新合作区

第1小题,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与商业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商业区有以金融、商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批发、零售等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工业区以生产活动为主,随着工业区不断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工业园区的人口集聚将会不断增加,“当人口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加大开发居住用地”(引自试题原文),居住用地开发后,还会有更多的人口到达工业园区,增加商业区服务人口的数量;工业园区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其中便利的交通会扩大商业区服务的范围;工业区的产业活动需要更多的服务业,如商务、金融、保险、物流等相联系,这些服务随着工业区的发展其数量和种类均会增加,导致商业区规模变大。而人才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主要影响的是工业活动,对商业区的形成影响较小。因此该题的合理选项是A。

第2小题,住宅区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均存在密切的联系。与商业区,住宅区的人们主要以购物为联系,要求交通距离短、用时少;与工业区,住宅区的人们主要以通勤为联系,同样要求交通用时短,交通更通畅,工作与居住之间空间距离较近。这样把住宅区布局在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对于新规划的工业园区,更有利于组织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交通联系,减少由于长距离交通或重复交通带来的交通压力。因此该题合理的选项应为C。

第3小题,从试题材料获取信息,一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开发工业用地” (引自试题原文),且工业区距老城区最远,占地面积最大;二是图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三个功能区均沿城市主干道由近及远的布局,体现了沿交通线的布局特征—轴向发展;老城区对新工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造成离老城区近土地租金高、远则土地租金低—地租递减。该工业园区优先发展的是工业,不论发展时间还是占地面积,均突出体现了工业的主体地位,排除均衡发展。沿轴向发展且老城区与新工业区之间、新区内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尤其是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均存在了一定的空间距离,容易产生职住不平衡(职住分离)现象。因此该题合理选项应是B。

【教学启示】

地理事象具有显著的时间特征,不仅随时间存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而且在不同时间阶段,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存在密切的联系,具有阶段特征。

对于传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多以“顺应以发展”为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力较大,其传统文化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双凤村代表的传统村落,不论是村落的空间形态,还是内部建筑的结构以及各功能区的特征,其分析的思维均以自然环境为主。同时,当前社会阶段,我们要继承与保护这些传统的文化,也应在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特征的前提下,制定合理、实效的方案。

现代社会人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的许多问题(如城市发展中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职住分离等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应对。在苏州工业园中新合作区规划这一案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依据区域发展的方向进行合理的空间结构布局,从城市空间理论落地到实际空间的布局,更好地解决新城区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以致用为经济发展助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